歷史中的教會 : 社會、思想、人物
楊慶球著
香港 :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文字部, c2022-2023
2 v ; 22 cm.
Book
Location | Call Number | Status |
---|
G/F Collection | BR 145 .3 .Y3 VOL.1 | Available |
G/F Collection | BR 145 .3 .Y3 VOL.2 | Available |
- A.上冊 : 第一章 教會歷史意義與分期
- 導言:教會歷史的意義
- 教會歷史的背景
- 教會歷史的分期
- 研究教會歷史的價値
- 第二章 使徒教會〔AD 29-170〕與大公教會〔AD 170-325〕
- 教會的紀元
- 使徒教會的建立〔AD 29-100〕
- 後期使徒教會 (AD 68-100)
- 公元一世紀基督教與猶太教分道揚鑣
- 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的重要文獻和史料
- 基督徒與猶太人
- 基督徒與羅馬社會
- 大公教會〔AD 170-325〕
- 早期大公教會概述
- 第三章 早期教會教父
- 引言
- 猶斯丁
- 愛任紐
- 特土良
- 亞歷山太學派的革利免
- 希坡律陀
- 第四章 諾斯底異端及信仰的堅守
- 諾斯底派與異端
- 諾斯底的起源和派別
- 諾斯底的基本理論
- 馬吉安主義 (Marcionism)
- 瓦倫提奴(Valentinus)諾斯底主義
- 孟他努主義 (Montanism)
- B.第五章 三世紀的三一論
- 早期教會上帝觀的挑戰
- 三一論的孕育期
- 柏拉圖思想對三一論的影響
- 早期教會的三位一體教義
- 使徒信經(Apostles' Creed)
- 神格唯一論(Monarchianism)
- 第六章 三至四世紀初的教會發展
- 教會組織的發展
- 教會的活動與聖禮
- 羅馬教會勢力的增長
- 羅馬政府的逼迫與帝國教會的誕生
- 第七章 尼西亞大會及三一論的形成
- 尼西亞大會的背境
- 俄利根的思想
- 尼西亞會議(Council of Nicaea,325)的經過
- 亞他那修
- 第八章 由尼西亞至迦克敦
- 君士坦丁後四世紀的帝國教會
- 君士坦丁堡會議 (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, 381)
- 以弗所會議〔Council of Ephesus, 431〕
- 迦克敦會議〔Council of Chalcedon 451〕
- C.第十六章 東方教會(一)
- 東方教會背境及神學主題
- 發展概略
- 東方教會的特點
- 歷史中的東正教
- 七次大公議會〔325-681〕
- 圖像之爭
- 崇敬圖像的意義
- 東西教會的分裂
- 十世紀後的東正教宣教活動
- 穆斯林入侵後的拜占庭帝國
- 東正教〔俄羅斯〕今日的問題
- 第十七章 東方教會(二)
- 政教關係
- 聖經的權威
- 崇拜
- 教士生活和修道主義
- 神秘主義
- 東正教的人觀
- 上帝知識中的聖暗與聖光
- 第十八章 伊斯蘭教入侵歐洲與猶太人的流散
- 引言
- 伊斯蘭教的興起
- 四大伊斯蘭教教主時期 (AD 632-661)
- 穆罕默德與基督教
- 穆斯林入侵歐洲
- 猶太人的流散
- 歐洲反閃族(anti-Semitism)/反猶太人
- 近代猶太人的錫安運動與回歸
- D.第十九章 修會及靈修神學
- 修會與社會
- 修會的源起:本泥狄克〔The Benedictines〕
- 本泥狄克院規〔The Rule of Benedict〕
- 院規的影響
- 十二世紀修道院概況
- 修道院與武士團及托砵僧(Friars)
- 多米尼克〔Dominic, 1170-1221〕
- 法蘭西斯〔Francis of Assisi, 1182-1226〕
- 第二十章 經院哲學
- 經院哲學的誕生
- 早期經院哲學
- 坎特佈里的安瑟倫〔Anselm of Canterbury, 1033-1109〕
- 亞伯拉德〔Peter Abelard, 1079-1142〕
- 大學的興起
- 托馬士.亞奎那斯 (Thomas Aquinas, 1225-1274)
- 波拿文土拉 (Bonaventure, 1221-1274)
- 第二十一章 宗教改革前的文化及政治轉變
- 引言
- 意大利文藝復興
- 敬虔主義對文藝復興的反抗及悲劇
- 北歐的文藝復興
- 十五至十六世紀的世界
- 改教先驅
- 宗教改革的政治勢力
- 改革運動簡表.
- 9626735066 (v.1)
- 9789626735060 (v.1)
- 9789626735077 (v.2)
- https://cms.trccloud.hk/opac/bib/AObV